技术文章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技术文章 >水下封堵、打捞清淤的施工工艺介绍

水下封堵、打捞清淤的施工工艺介绍

更新时间:2025-08-12   点击次数:25次
  水下封堵、打捞清淤的施工工艺介绍:
  一、水下封堵施工工艺
  1、施工准备:
  - 清理基面:清理涵洞、管道等封堵部位内的杂物和淤积物,以便进行后续的封堵工作。
  - 加固和支撑:对封堵部位进行必要的加固和支撑,以确保施工安全和质量。
  - 施工队伍及设备:组建包括水下封堵施工队、混凝土施工队、焊接施工队、设备操作队等在内的专业施工队伍,合理配置施工机械设备。
  2、施工方法:
  - 选择封堵材料和方法: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堵材料,如混凝土、浆液、土石等,并采取相应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措施。例如,采用水下混凝土浇筑工艺进行封堵。
  - 安装模板:在封堵部位安装模板,确保模板的稳定性和密封性。
  - 浇筑混凝土: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混凝土浇筑,采用泵送混凝土浇筑,确保混凝土密实、均匀。
  - 养护:对浇筑后的混凝土进行养护,保证其强度和质量。
  3、施工监测与质量控制:
  - 水下监测: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水下监测,确保封堵效果符合设计要求和使用寿命。
  - 质量控制:严格控制施工质量,确保封堵效果符合设计要求和使用寿命。
  二、打捞清淤施工工艺
  1、施工准备:
  - 勘探与检查:对施工区域进行全面勘探,确定障碍物的位置、深度、尺寸等,必要时可采用磁力仪或侧扫声呐做深入检查。
  - 施工定位:以钢桩定位的方式对施工设备进行定位,提高定位精度。
  - 设备配置:根据施工需求配置相应的施工设备,如挖泥船、抓斗船、运泥船、潜水设备等。
  2、清淤施工:
  - 分层分条开挖:将施工区域分为多个长度约为500米的施工段,再分层、分条依次开挖,每层厚度为2米,每条宽度为10~12米。开挖期间,用GPS和数字化测深仪及时检测,评价开挖质量。
  - 控制开挖深度:严格控制开挖深度,尤其是两岸堤坡脚下、桥墩、桥台的挖深,以免因超挖而影响结构完整性和稳定性。
  - 处理障碍物:在清理障碍物后,将其转移至指定位置,不可随意存放。
  - 回淤处理:对于因泥层厚度、水流、波浪等因素而引起的回淤现象,在此区域开挖时需适当增加施工超深。
  3、打捞施工:
  - 搜寻与勘察:综合运用成像声纳、多波束、无人机等设备开展沉船搜寻、勘察监测和数据采集等。
  - 打捞作业:根据搜寻结果,采用合适的打捞方法和设备进行打捞作业。
  4、施工监测与质量控制:
  - 定期校核定位标志:施工过程中,定期校核挖泥船的定位标志,经过暴雨、大风等恶劣天气后,也需校核。
  - 控制开挖质量:确保开挖分段、分层、分条依次进行,相邻两段、两条间充分衔接,避免漏挖。
  - 检测与修正:施工前校核验潮仪、水尺等仪器,保证检测精度;施工期间定期检查,并根据挖泥船的吃水深度及时修正。

水下封堵清淤

返回列表返回顶部

上一篇 : 没有了

   

下一篇 :  潜水员水下管道封堵作业施工